1. <table id="mdwro"><option id="mdwro"></option></table>
    <track id="mdwro"><ruby id="mdwro"><tt id="mdwro"></tt></ruby></track>
  2. <table id="mdwro"><option id="mdwro"></option></table>
  3. <p id="mdwro"></p>
      <track id="mdwro"></track>
    1. 首頁 收藏 編碼

      “衛倉”歷史溯源

       

      古城新建了“衛倉”,通過它又表明聊城不僅是個歷史文化名城,而且可以由此追溯它還是個有深厚歷史底蘊的軍事重鎮。

       何謂“衛倉”?顧名思義,是衛的倉庫。其實這里原來不是倉庫,是衛的指揮使司。

       什么是衛?衛是明代的軍事組織,分京衛、外衛、護衛、儀衛等,設在東昌的衛屬外衛。外衛“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,連郡者設衛”(《明史·兵志·衛所》)。明初軍制:衛所官兵戶籍入衛,稱“從征”軍戶,一人從軍即世代為軍?!耙攒婋`衛,以屯養兵”,一般衛所“二守(衛)八耕(屯墾)”(《明史·食貨志·田制》),“衛所士兵病老要(由衛籍軍戶)替職,逃亡要勾捕”(《中國明代軍事史》4頁)。所以它以軍屯保證其供給,世襲保證其士兵來源,既能守衛作戰,又無軍供之憂。衛以下軍官也多是襲職,如衛指揮、指揮同知、指揮僉事、千戶所千戶等共有九級,稱世官。它的領導體系是,朝廷初設大都督府,發生胡惟庸案后,洪武十三年大都督府改為中、左、右、前、后五軍都督府,各都督府設左右都督、都督同知、都督僉事等職,五軍都督府都設在京城,分區統轄各地都指揮司和行都司。都指揮司下轄衛和防御千戶所。衛轄千戶所、百戶所……都督府有統兵權,調兵權歸兵部,遣將由皇帝自主。

      東昌何時設的衛?明代實行兩京制。太祖登基改應天府為南京,立為都城,同時設汴梁為陪都稱北京。明成祖遷都北平改稱北京,即廢汴梁的北京稱號,而把南京改設為留都,各設一套同級別的中央機構,東昌一是交通大動脈上和后來這兩京之間的軍事要地。洪武四年(1371)六月甲辰,置……平山衛于山東(《 太祖實錄》卷六六)東昌,因東昌城內古有平山,平山衛以此得名;宣德五年(1430)也就是59年后,武昌楚王的左護衛調山東,改設東昌衛(參見萬歷版《東昌府志》卷一三“兵戎”),一城設兩衛,說明了它的重要。

      武昌護衛為什么調來東昌?據《明史·職官志·王府護衛》記述,護衛制是洪武五年所定,每個親王府設三個護衛指揮使司,每衛設左、右、前、后、中五個千戶所,護衛王邸。武昌三護衛是楚王府的護衛。到了宣德時,平江伯陳瑄密

      奏:湖廣,東南大藩,襟帶湖湘,控引蠻越,人民蕃庶,商賈輻聚。楚設三護衛,兵強國富,(為防)小人行險或生異心……請選其精銳調至京師,因而留之,可無后患。帝曰:“楚無過,不可!“但楚王”孟烷聞之,懼,宣德五年(1430)上書請納兩衛,自留其一”(《明史·諸王傳·楚王》)。這樣武昌左護衛就調來東昌。

      平山衛設五個千戶所,鎮撫范圍除當時東昌府所轄濮州(治鄄城)、臨清州、高唐州及聊城等十五縣外,還遠達廣平(元朝廣平路,明改廣平府,治永年,轄境相當今河北雞澤、永年、磁縣、邯鄲、曲周、武安、成安、肥鄉、廣平等縣市)、陵州(今陵縣一帶),同時耕種29.13萬畝衛屬土地,歲征屯糧7312石。

      平山衛除守衛和耕種外,永樂十三年(1415),增加調衛所官兵輪換赴京、赴邊關聽命的任務,稱京邊兩班操軍(參見《明史·兵志二》);宣德六年(1431),為解決運糧緩慢,改民運為官運,又給衛所增加漕運和倉儲的任務,稱運糧旗軍(參見《明史·食貨志》)。還分給平山、濟南兩衛養馬5.4萬余匹(參見《宣宗實錄》卷七九)。此間批批投明的元軍,稱“歸附”,多安置在平山衛管束:正統十二年(1447)三月“南哥等來歸,(所領)1231人”;十一月“矮爾丁把刺來歸”;十三年(1448)六月“苦術帖木兒來歸”;七月“鎖南奔等來歸”……都分配到這里管束、調配。被安置的降軍經管束教育,調遣征南,多有立功者(參見《英宗實錄》卷一五一、一六○、一六七、二九二)。天順元年(1457)八月,將犯錯軍官也下放到這里改造,稱“謫發”(參見《英宗實錄》卷二八一)。

      在地方建設上,平山衛建了東昌府磚城、光岳樓等,功不可沒。

      它的官署設在何處?萬歷版府志和康熙二年版、也就是裁撤平山衛之前的《聊城縣志》城區圖標示,平山衛指揮使司、即官署,在古樓東路北,今東口北街西面復建衛倉的地方。

      萬歷版府志載,平山衛內“設衛指揮使三員,指揮同知七員,指揮僉事十二員,署指揮僉事四員,經歷……”據《明史·職官志》記載,衛指揮使的官階是正三品、指揮同知為從三品、指揮僉事為正四品。當時的東昌府知府是正四品,約相當于衛的第三級官員??梢娖缴叫l是個具有相當級別的軍事機構,也可想見衛指揮使司是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官署。

      平山衛官署為什么稱了“衛倉”?是因清代衛所雖名稱“沿明制”,但實際上衛所已發生質的蛻變,“順治三年(1646)改衛軍為屯丁”,繼而把屯田典給屯丁、屯丁稅契變為私產。也就是由“既能守衛又能保證供給和兵源”的軍事組織,變為種地交丁糧的農民(《清史稿·食貨志·田制》)??滴醵吣辏?/span>1688)撤平山衛并入東昌衛。據明清府志城域圖標示,東昌衛地址先在南門里路西考院街東首路北,后移城隍廟街,平山衛并入后,也沒有遷入平山衛官署的記載,繼而撤衛、裁衛官。所說“衛倉”,就是平山衛并入東昌衛后改做了短時間東昌衛的倉庫。

      那么撤平山衛前、后沒倉庫嗎?是有的,乾隆版府志載,明及清初“郡(府)有廣盈倉……并為轉輪及屯衛兵食而設”;同時引用舊府志載,“廣盈倉在府治東南……歲收州縣存留米麥支給平山、東昌兩衛官軍俸糧”。另“聊城縣,額儲谷七萬石。預備倉,城隍廟西;水次兌軍倉,在會通河西岸;社倉共……”萬歷版府志及康熙二年版縣志府城圖還標示:所說廣盈倉在府治東南,即今樓西大街路南(《聊城縣志》圖、八頁);萬歷版府志標示在今東口北街路東,還有軍械庫,即今建衛倉的東面,康熙版縣志城區圖改稱衛局。當時有這么多倉庫,很難想象平山衛內有倉庫,清朝衛所制退出軍事任務后,存物更有限,也很難想象衰退的東昌衛會拆掉平山衛官署再建倉庫,應該是舊有倉庫損壞、把平山衛官署代做了一時的倉庫。因此設了318年的平山衛官署名字就消失了,而后來改用的東昌衛倉庫——“衛倉”名字傳了下來。如同城西北隅的“道署街”,“東昌府署”在此設了544年,“濟西道、東臨道”在此僅存在13年,在先的“府署街”名字消失了,后設的“道署街”名字卻傳襲下來?;謴汀靶l倉”,弘揚歷史上的軍事文化,彰顯它最輝煌的歷史階段,才更具深義。

      平山衛官署的建設布局如何?地方志沒有具體記載,而唯一記載的平山衛內建筑是“旗纛(dao)廟”。乾隆版《東昌府志》卷十二“壇廟”中說:“旗纛廟在平山衛,每歲霜降衛官致祭。臨清衛、濮州所各有廟,衛、所官奉祀?!?/span>

      什么是旗纛廟?“纛,謂旗頭也”,旗纛祭祀是古代重要的軍中專祭之禮,旗纛禮即為祃祭。所謂祃祭,是古代出兵、于軍隊所止地舉行的祭禮?!对姟吩?,“祃者,馬也。馬者,兵之首,故祭其先神也?!?/span>

      明代旗纛祭禮,分師行祭和日常旗纛廟祭。日常旗纛廟祭,分國家、王國和地方三類。地方廟祭是在駐軍及各地都司、衛、所軍營中建旗纛廟?!睹鲿洹酚涊d,“凡各處守御官具公廨后筑臺,立旗纛廟,設軍牙六旗纛神位?!?/span>

      所謂軍牙六旗纛,即旗頭大將、六纛大將、五方旗神、主宰戰船正神、金鼓角銃炮之神、弓弩飛槍飛石之神、陣前陣后神祇五昌等,共七位。所說五昌,是迷信傳說中“五昌兵馬”的簡稱。五昌兵馬分三個等級,上等是屬于二郎神的兵馬,中等是張五郎的兵馬,下等是呂洞賓的兵馬等等,廟內無其他人神。

      祭祀旗纛“春祭于驚蟄日,秋祭于霜降日。若出師則取旗纛以祭,班師回則仍置于廟?!奔尉钢?,漸減為只在霜降日祭。平山衛內的旗纛廟屬日常旗纛廟祭中的地方廟祭。

      祭旗纛的儀式相當隆重,據有關史籍記載,衛指揮使司祭旗纛的祭品為羊、豕、帛,香燭等。至日,衛指揮使穿戎服、誦祭祀旗纛祝文,指揮使行初獻爵、僚屬行亞獻爵、終獻爵三獻禮。祝文略曰:

      維某年歲次某某,某月某日,平山衛指揮使某某等致祭于旗纛之神曰:

      惟神正直無私,指揮軍士,助揚威武,皆仗神功。某等欽承上命,守御茲土。惟茲仲秋,謹以牲醴庶品,用中常祭。尚饗!

      地方志沒有在東昌衛內建旗纛廟及祭祀的記載,大概是因其建衛晚、官署又易地,同時與平山衛相比官員、兵員較少,未建廟去平山衛內祭祀。裁撤平山衛后,清代府志仍記其廟在平山衛內,因此即使改為倉庫,旗纛廟也是“衛倉”內一處重要建筑。由此又可聯想古時軍旅信仰、禮俗、習規文化的一些歷史蹤跡。



      TAG:
      {aspcms:comment}
      天天操天天日天天干_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_人妻AⅤ无码专区_亚洲综合无码视频